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体系、抓内涵、转机制、布新局,不断取得新成效。
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打造多元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出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施方案,召开党建与思政工作大会,构建“大思政”格局。打造对接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应用型本科专业增至62个。打造能力导向的双创教育体系,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不断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教协同体系,出台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与区域规上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生态友好的教学支持体系,建成智慧教学区,推进工程实践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学校当选为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理事单位。
质量为要,专业内涵建设快速发展。专业结构实现优化,新增新工科专业6个,停招轮招5个专业。本科振兴得到落实,出台“本科振兴30条”,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革命等行动计划,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标准、翻转课堂新模式教学标准。全面实施课程计划、课堂计划,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专业认证理念融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双万”计划取得突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建设省级一流课程7门、校级“金课”32门。
机制为重,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设立教学重点办公室,专人专班推进教学重点工作。专业、产业、学业、就业、创业“五业”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呈现“一院一品”。完善复合学分制,推行导师制和书院制。疫情防控期间取得防疫和教学“双胜利”,以此经验为基础,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组织新模式教学课程200余门。
使命为核,新的育人格局渐次展开。召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制定“十四五”规划,擘画教育教学发展蓝图,进一步细化和丰富“12345”人才培养理念。围绕“绿色、智能”,大力推进学科专业重组,积极谋划航海学院建设,大力推进“东贝学院”、“电力装备智造”等产业学院建设。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和国际办学,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国际教育并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加快形成。
回望来时路,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新征程,我们豪情满怀。建党百年之际,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党史教育中生发出无穷的力量,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朝着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
(教务处 供稿)